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论述及时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强调:“要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这为推动新时代创新型国家建设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向来重视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号召“向科学进军”,大力发展科学技术。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对国家科技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将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回顾谈话中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论述,对于推进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驱动力转换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应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实践,能够转化为现实的物质力量,从而极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的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耗费的劳动量,而较多地取决于一般的科学水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深刻表明科技与社会财富生产之间的密切关系。邓小平留法期间,对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机器大工厂的实践中,他亲眼见证了科技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这些经历对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论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列宁科技思想。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强调科学技术与国家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列宁指出:“俄国面临的任务是振兴全国经济,要立足于现代科学技术,立足于电气的现代技术的基础上使工业和农业得到改造和恢复。”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要紧紧依靠科学技术,共产主义是由国家政权加电气化组成的,必须尊重国家的科技人才,要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他们。邓小平在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和工作期间,深受列宁科技思想影响,亲眼目睹新经济政策实施和电气工业化建设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切实领悟了列宁关于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建设关系、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必须依靠科技人才的科学论断,对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观点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引导作用。
(三)毛泽东科技思想。建国初期,毛泽东在带领党和人民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将马克思、恩格斯科技思想与我国科学技术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科技思想。毛泽东指出:“自然科学是人民争取自由的一种力量。”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提升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推动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毛泽东科技思想始终影响着邓小平,从创办自然科学研究会,到制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再到创办国家高等院校,无一不表明科学技术的重要性。1952年底,邓小平由西南局调往中央工作,出任政务院副总理,在开展科技工作中,使邓小平对毛泽东科技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为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科技发展的重要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科技发展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一大批科技成果投入社会生产中,促进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1978年10月,邓小平在对日本进行访问时,对日本现代化工业体系进行了认真考察,从参观日产汽车、君津钢铁厂、松下公司,到乘坐气垫船和新干线特快列车,都使邓小平对现代化科学技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面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继续大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任务。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这一论述深刻阐明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扫除了思想障碍。
(二)高度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邓小平在谈话中讲到:“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希望所有出国学习的人都回来……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科技劳动者是科技进步的重要主体,必须重视其在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极大调动科技劳动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我国科技发展工作得到更多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新中国成立后,在经济条件、技术条件都困难的情况下,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忘我工作、辛苦耕耘,成功研制出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使我国科技实力得到极大提升。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率先明确知识分子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肯定他们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的突出贡献,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知识分子和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国家科技事业的进步和兴旺。
文章来源:《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chkxjsxbzz.cn/qikandaodu/2021/0208/463.html
上一篇:县域电子商务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下一篇:以科学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